新媒体时代,国家安全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已然获得与“硬实力”相提并论的重要地位。网络这一新兴舆论阵地则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主战场,各种思潮在其中交流、交融、交锋。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积极参与,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一、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一贯坚持的政治企图。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将苏联视为头号箭靶,制定了意识形态渗透战略。苏联的解体证实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威力,不废一兵一卒,不耗分文毫厘,不遇殊死反抗,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获得民意支持,最终达到颠覆的目的。如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成为人们的回忆,美国又将头号箭靶换成中国。这一回,他们更为自信,因为他们自认为找到了一个比“千万份带菌的出版物”更好用的工具——网络新媒体。
新媒体正在上演“人心拉锯战”。受西方错误思潮控制的一些网络新媒体,正在同我们进行一场人心争夺战,其重点对象是知识界和年轻人。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公开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直接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诋毁和污蔑;明目张胆地对我们的党和政府进行攻击,赤裸裸地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污名化和妖魔化;大肆兜售西方的“普世民主”、“普世价值”等观念,企图用人权打压主权;扶植亲西方的学术势力,鼓励个别所谓“公知”和“大V”用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主、自由来“改造”、“替换”、“纠正”、“补充”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嫁接”、“融合”、“互补”;对各种政治事件、新闻事件进行倾向性报道,将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巧妙地包装在看似中性的新闻、娱乐等节目和报道中;推广资本主义文化产品,借机隐秘地、间接地、潜移默化地传播资本主义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社会信仰等;散布“民族独立”、“民族压迫”、“藏疆圣战”等言论,恶意攻击抹黑中国的民族制度,挑拨民族关系;炮制种种“秘闻”、“野史”、“内幕”,提供“翻墙”软件和技术,鼓励人们探究所谓被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遮蔽的真相……种种手法,不一而足。这些手段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不断剥离和解构着我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神圣感和崇高感,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极大的影响。
新媒体改变传统了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微博、微信、论坛、QQ等媒体工具有效释放公众的表达意愿,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已演变为多元的、多向的信息分享格局和舆论制造格局,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难度加大。在互联网这个“众声喧哗”的信息集散地,从来就不缺投机者、造谣者、煽动者、炒作者、挑拨者、谋划者、闹事者……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这些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新媒体时代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上演。近年来,有关部门为了维护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生态,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全年关闭查处淫秽色情等各类违法违规网站2200余家,关闭违法违规频道和栏目300多个,关闭违法违规论坛、博客、微博客、微信、QQ等各类账号2000多万个,组织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自查自纠清理各类违法有害信息逾10亿条,有效遏制了政治谣言、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的蔓延。但是,技术手段的整治只能避免违法有害信息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而不良信息对人心已产生的腐蚀效用短期内难以彻底清理根除。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网络新媒体上的意识形态较量必将更加激烈。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按照他们的意愿建构世界的企图。这些年来,西方国家相继抛出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利用网络新媒体大造声势,与我们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试图把中国纳入西方所谓“认同普世价值,融入主流文明”的世界历史进程。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意识形态霸权、干涉中国内政的最便利途径,也成为国内一些人攻击党和政府、抹黑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的主阵地。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各种挑衅和挑战。
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党反政府的观点,我们应当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仅仅跟在观点后面进行批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些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被动态势与我们陷入“话语陷阱”有关。他们抛出“刘胡兰小三论”,我们就忙着论证刘胡兰的确死于国民党反动派之手,那个红军连长没有结婚,刘胡兰不是“小三”。他们说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不符合生理学常识,我们就解释说他们不懂军人生理学。他们说黄继光堵枪眼是虚构的英雄事迹,我们就安排黄继光生前战友李继德重返英雄连讲述英雄的故事。岁月不饶人,再过几年,我们又到哪里寻找证人?这样的应对方式太被动了!必须扭转这种态势。
根据2015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比较或非常依赖互联网。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新媒体对网民的重要性。广大网民不仅是意识形态较量各方的争夺力量,而且本身也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参与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对此起彼伏的网络热点进行实时分析,引导大众及学生理性发言,引导大众及学生辩证分析网络舆论,因为学生就是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
二、面对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
高校不是世外桃源,教师也处在网络漩涡之中。一些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发端,在网络上发酵,线上线下的持续评议合力推动舆论浪潮。2014年的“辽报事件”引起人们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注,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师个人的职业操守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在意识形态的漩涡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能置身事外,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立场。
1.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政育人”的影响力要有效地从学术圈、学生圈向社会圈、网络圈辐射。当前,一批资深专家和学者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大名鼎鼎,但有时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圈内颇有名气,圈外知者寥寥。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教师存在思想误区,将网络不良言论当作支流,不屑与网民沟通;一些教师虽有心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推介给社会,但不善于沟通,写的文章晦涩难懂;一些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乐趣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既不知道社会公众关心什么,也不知道社会公众需要什么;一些教师将教书育人的范围片面地圈定在校园里,忽视社会公众对理论的渴望和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本身就是网民,网络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甚至大于学校教育。
网络时代,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政育人”的影响力不能有效地从学术圈、学生圈向社会圈、网络圈辐射,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于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来,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家有关部门费了不少脑筋,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不小的成绩,特别是7月27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必将迎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但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网站,可惜影响力局限于校园,社会公众不太了解;“慕课”建设紧锣密鼓,但能否有效地吸引学生和公众,社会各界尚在观望之中。与此同时,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些思想倾向有问题的所谓“通俗学术”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和一些网民的眼球。例如,“超星学术”视频网站有某专家利用《蒋介石日记》研究蒋介石、研究国共两党历史的几个讲座视频,居然提出“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蒋对外联英美抗日,对内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持久抗战,与中共的观点不谋而合”,“蒋抗战到底不以中国解放为目的,‘底’在于解放亚洲周边弱小国家”。这些观点,学术圈内的人觉得十分滑稽,不值一驳,但不了解历史的网民和处于价值观形成主要时期的学生却觉得无比新鲜,拼命追捧。如果学术的归学术,社会的归社会,也许社会的质疑早晚将湮灭学术的理性。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引领网络,打通学术圈、学生圈与社会圈、网络圈的壁垒,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推向社会,将更多的学术成果以网民认可的方式推介给他们,扎扎实实地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的大事。
2.积极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热点,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精心编写的国家统一教材。这套教材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这套教材是教师上课的蓝本,确立了基本的教学基调。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有些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存在误区:或简单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干涩;或缺少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根本不在意外面发生了什么,教学内容陈年老调。学生的思想是极其活跃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网络热点,对网络中广为流传的观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有时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事情也存在思想困惑,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例如:有人宣称“钓鱼岛没有GDP,中日为此冲突不合算”,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中日钓鱼岛之争就成为莫名其妙的事情;网络上关于“中国国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贡献没有国民党大,因为牺牲的将领比人家少很多”的观点一度盛行,学生对此也有些模糊认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三千万”的谣言一度甚嚣尘上,国内首部系统驳斥此谣言的专著已出版,很多网友却因不了解而继续相信错误观点。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有很多,混淆了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严重抵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常说“要教育学生感动,更要教育学生行动”。但是,如果教师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窗外的世界?
3.积极参与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游移,损害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一些教师为取悦学生,居然问学生想听正统的还是非正统的政治理论内容;少数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公开发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散播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高校讲坛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有的教师虽然观点正确,但选择明哲保身,不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不敢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敢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观点和言论,甘当好好先生,有意无意地与马克思主义者拉开距离,似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成了理亏、害羞、耻于明说的事情。对错误思想的姑息就是纵容,对正确思想的冷淡就是放弃。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必须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正确舆论氛围“铺路搭桥”,为受到围攻的同志“仗义执言”,对错误言论“鞭挞讨伐”,对糊涂认识“当头棒喝”。在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政治渗透攻势面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团结、忠诚、坚贞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形象。
1.成为网评员,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当前,网络舆论状况令人担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评论也良莠不齐。有时非理性言论占据强势,理性发言反而湮没无声。对这种现象,如果不高度重视,必将产生“破窗效应”,网络舆论生态将难以好转。因此,舆论引导,不应当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理性公民的分内之责,更应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对待错误言论,不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方向正确、评议有力的言论,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2.成为宣讲家,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网络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用最大化。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战争,不能仅靠少数专家学者的努力。为此,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群众的理论水平。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相当多的人没有时间阅读浏览发表在学术期刊的“大块头”文章,一些文章的理论深度和阅读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兴趣。由于传统媒体互动性不强、时效性不强、目标受众难以把握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单纯依托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已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必须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优势和特色,进行定点定向宣传,对错误思想和观点开展及时的针锋相对的批驳;可以针对目标群体特征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可以满足网民的发言需求,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发挥网页、微博、微信、QQ等的优势,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将教书育人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抓住各种机会,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适时适地适宜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用最大化。
3.成为捍卫真理的“斗士”,有力批驳错误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更应该是捍卫真理的“斗士”。有时,错误思潮在网上泛滥,正确思想却被围攻。此时,绝不能当“鸵鸟”,必须勇往直前。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自己的判断,或者精心写作,致力推出重磅文章;或者甘当嫁衣,努力推介优秀成果;或者潜心研读,认真思考理论动向。总而言之,我们不仅不能要“大肚能容”错误思潮的“雅量胸襟”,更要鄙视态度暧昧的“好好先生”,还要痛恨噤若寒蝉的“明哲保身”;我们追求“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社会风气,热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执言,期盼“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的舆论生态。而这一切,只能通过我们与错误思潮进行积极、有力的斗争来得到。这就需要保持理智,拿出有说服力的东西。因为斗争的真正艺术并不是试图说服顽固分子,而是使围观的群众接受教育,使他们得出符合真理的判断。
4.成为贴心人,为网民答疑解惑暖人心。如前所述,网络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论阵地,因此,认真地、理性地、热情地回答网民的困惑和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意。例如,下述问题是很多网民共同关注的: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国退民进”是否是解决雾霾等问题的关键措施?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是否意味着当年的路(改旗易帜)走对了?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透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学术话语的背后为何是政治话语?中国目前的执政模式是新威权主义吗?宪政主义为何是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工具?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不受任何党派和个人的制约吗?我国依宪执政和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是一码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已进行大量研究,并已发表很多优秀成果,但很多网民的认识仍不够清晰明确。此时,思政课教师有很多工作可做:或者推荐已有的优秀成果;或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令人头痛的学术话语转化为大家能接受的大众话语;或者说出自己的思考,引导大家理性互动交流等等。对这些问题做出有理有力的解答和阐释,有助于帮助广大网民和青年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积极坚守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