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我们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国情、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持续优化基础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基础教育生态
坚持人民至上,把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终身化教育需求更加强烈,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教育必须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全面普及,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协调与平衡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比如,政府、社会和学校多主体有效参与教育治理的机制还不健全;教育体系自身的衔接性、贯通化还有待完善;等等。基础教育生态问题不仅会影响基础教育良性健康发展,而且可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
理想的基础教育体系,应该惠及全体人民,既能为不同年龄、居住地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又能基于不同儿童的兴趣、潜能提供丰富多元的选择;教育资源在教育体系的各种结构性分配中均衡合理,并以科学有效的配置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系统内部生态,同时建立起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良好生态关系。要持续优化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全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凝聚基础教育发展合力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必须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面对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期盼,要以内涵式发展统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激发政府、社会、家庭、市场等不同主体的活力,持续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凝聚基础教育体系的整体合力。
一是政府—基础教育学校—市场层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推动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
二是家庭—基础教育学校—社会层面。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学校教育的作用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社会上一些片面的选才育才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长教育观、影响学校教育。鉴于此,必须更好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效应,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育人机制,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三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教育层面。高等教育系统的类型、层次、结构是影响基础教育生态的关键要素,需要通过与高等教育的系统改革联动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效解决教育功利化问题。同时,积极建构完善终身学习系统,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贯彻新发展理念,畅通基础教育运行机制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基础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基础教育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构建和畅通更加完善的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教育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构建基础教育运行机制,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
一是优化基于大教育观的协同发展机制。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教育体系,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在重塑教育形态。如果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自为政,就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要坚持大教育观,强化系统观念,聚焦于系统整体目标,通过公共目标形成、有效沟通互动等,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政府市场协调配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有效衔接、协同发展。
二是完善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机制。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如果教育管理对评价结果过度依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会被弱化。现有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评价标准、内容、测量技术及结果解释等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育评价工作应重视基于整体性、协调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的研发指标体系和评价工具,在数据监测的基础上评估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总体运行情况。
三是形成促进公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机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与社会其他领域紧密相连、互相制约,需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重点在建立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和协调发展机制上。要聚焦公平、高质量、可持续,通过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立足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任务,深刻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深刻把握基础教育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重要意义,积极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