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_24版-大数据信息管理中心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党群工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科技创新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发布时间:2015-11-04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因此,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在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上还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

当今时代,绝大部分优秀科技人才都经历了系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对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定位、培养重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作出妥善安排,使历时10年左右的人才培养形成一个紧密衔接的体系。从本科教育看,目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对本科低年级教学不够重视。过去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安排最好的老师给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授课,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这个传统被削弱了。随着科研成果在大学评价、教师评价中的占比不断增大,最优秀的教师很少有时间站在本科课程的讲台上。其实,科研与教学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大学的科研应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二是尚未把尊重学生的兴趣落到实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本科教育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做得还不够,许多学校对学生转专业等问题缺乏弹性制度安排,以至许多有“专业情绪”的学生早早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三是课程体系通识化有待加强。在我国开始大规模研究生招生前,本科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而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来后,本科教育的重点应尽快转到通识性人才培养上。但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性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待建立。对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来说,其课程学习应主要经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阶段,最后进入科研阶段。本科阶段的重点应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应占较高比例,还应留出空间让学生自主选课。

四是尚未建立淘汰制度。要成为高水平科技人才,学生必须下苦功读书、做学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机制,使本科阶段的学习比高中阶段更辛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比本科生阶段更忙碌。当前,一些大学生尽管天资很高,但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混日子”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淘汰制度。当然,现阶段要在所有大学都建立以学业表现为标准的淘汰制度是比较困难的,但应鼓励先行先试,同时对于被淘汰的学生要有妥善的制度安排。

研究生教育是优秀科技人才的主体培养阶段,其中一些问题也需要关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以大学为主、研究院所为辅,近年来则越来越强调科教融合。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会做研究出发,目前的格局有其可取之处。但从操作层面看,有不少方面需要改革。例如,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问题。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应在专业方向课学深的基础上,再追求相关专业知识的广博。在教学上,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而须把重点放在研讨式学习上,把自学与研讨相结合作为主要方式。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目前分别通过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招录。为提高培养效率,这种做法可以适当调整。今后应更多以博士研究生方式录取学生:有意读博的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才能撰写博士论文,通不过者撰写硕士论文。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生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集中攻读一个专业方向,而硕士读完再考博士则难以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更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名额分配机制,优先满足优秀导师、国家重点项目承担人、研究经费充裕者以及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未来技术研究、科技难题攻关单位和团队的招生需求。此外,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支出包括奖学金,应主要来自科研经费,同科研项目紧密联系。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大数据信息管理中心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8402000117号  豫ICP备17017410号

数字郑工公众号

数字郑工小程序